親職教育❤「睡眠健康篇」




❤ 關心您和寶貝們 

每天睡前跟孩子做這件事!蒙氏專家羅寶鴻的好好入眠法寶

孩子睡眠問題總是父母在育兒上遇到的頭號難題之一,譬如:在睡覺時間容易受環境影響,有聲音、光源就會引起他的注意力,常常想睡又硬撐,或著總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入睡,關燈後還會不斷說話、唱歌,說著「睡不著!」、「我不要睡覺」,早上又爬不起床,哭鬧不願意去上課。長久以來,嘗試溝通、講道理、打、罵效果都不好,到底該如何引導小孩好好入眠?

睡覺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,是沒有辦法勉強的。3歲以下的孩子,內在的衝動比意志力強,他若不想睡,就會想一直起來,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,因為他仍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做到「睡不著但乖乖躺著」這件事。

另外一個可能,就是孩子2.2 - 3歲逐漸進入「叛逆期」的高峰,會出現「平常不能做的事偏要做」的行為,所以在知道要睡覺的時候,確實有蠻多孩子(包括我兒子)在這階段會有「要很久才入睡、不願意睡覺、不斷說話、唱歌.... 」等情形。這些睡覺問題都是孩子發展必經的過程,當孩子過了2歲、3歲半,通常就會有明顯改善。

要改善孩子睡覺問題,6重點需優先檢視

1.作息時間

固定的日常作息,才能養成規律的生理時鐘。

2. 飲食

過多煎炸、上火食物、人工添加物的甜食、餅乾、精緻麵包(蓬鬆劑內的磷,會讓孩子吃了變得亢奮)等食物,都會影響睡眠。

3. 睡前活動

睡前避免從事過多刺激活動,容易讓心情亢奮。

4.父母的情緒

家長穩定的情緒,會幫助孩子淡定。您若浮躁,他就更難不浮躁!所以當他不想睡時,就算您兇他、K他效果也不會「顯著」,同時應避免使用情緒化語言,如:「再這樣我不要陪你了!」「你給我趕快睡覺!」,孩子在當下有很大的可能會因這種挑釁、威脅的語言而哭鬧。

5.對孩子展現接納

我常提醒家長:吃飯跟睡覺這種生理議題,不能使用「兩個選擇」,因為不餓就不想吃,不累就不想睡,這是生理本能。所以正確來講,問題是在成人沒有辦法「接納」他的不睡覺,所以就越來越生氣,導致最後只能怒吼他。

其實父母也知道就算怒吼他,他也可能不會睡,而且會讓自己感到愧咎。所以,可以嘗試在心裡面「接納他的不睡覺」,並想想若他不睡,可以怎麼做最好。

6. 瞭解孩子不想睡覺的原因、並邀請孩子討論

有可能是太熱、太冷、太黑...等因素,有時候這些問題改善,孩子就能睡了。然後,與孩子一起討論此問題,焦點要放在如何解決問題,而不是放在「為何你一直不睡覺」、或「再這樣我要怎麼處罰你」上。

與他一起討論改善的方式,如果他說不出來,您可以給予建議,例如:「躺好後你覺得不應該再做什麼呢...」,然後記錄下來,成為家裡睡覺時間的規範。最後,必須讓孩子瞭解,這個規範是為了尊重彼此、幫助彼此而設立的,並非為了讓任何一方難受。

開始實施後,要注意成人是否能「溫和但堅定」地維持規範。當他想要起來的時候,詢問過原因後,若認為是不需要的,請要用溫和尊重的語氣提醒他大家約定好的規範。持之以恆,相信會改善。


「睡前的三個感謝」培養親子連結

最後還有一件很重要的親子互動,請爸爸媽媽每天在孩子睡覺之前「說出三件謝謝孩子」的事情,這麼做能夠增長他內心的歸屬感跟價值感,讓他感覺到自己是值得被關愛的、自己是一個好小孩、是有價值的。

等到孩子比較大了,有足夠的表達能力時,也可以邀請孩子回過頭來跟我們說,他要謝謝我們的三件事,那這樣我們彼此的愛,就會更加的流動。

父母是人不是神,我們一天下來不可能都沒有任何情緒、沒有任何的負向方式來管教孩子,畢竟我們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從比較傳統、比較負向的教養環境裡面長大的。但是成人要記住,若想要責備孩子,最多罵兩句就夠了,真的很生氣的時候就去積極暫停區休息,然後秋後算帳,等到大家心情平復了再來討論。

最重要的是,不管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,我們在晚上如果都能夠藉著睡前三件事,來重新連結彼此的內心,重新讓彼此覺得自己被在乎、被關愛,我想這個就是會讓我們睡覺之前,帶給自己滿滿正能量最好的做法了!所以非常鼓勵大家睡覺之前,一起來跟孩子做睡前三件事!

睡眠問題的三大教養情境

情境一:事前約定無效果,嘗試調整晚上流程

當你今天答應在睡覺前給孩子一段電視、或是故事時間,但是約定時間一到,孩子卻耍賴哭著:「還要看!」、「再念一次」,就是不肯去洗澡、刷牙,不然就是做事拖拖拉拉,導致睡覺時間拖到很晚,讓父母脾氣更火大,這時我會建議父母,可以在晚上的流程上做一些更動,就是:「讓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好,再去睡覺。」譬如說:

◆ 目前的流程是:
先念完故事書、看完電視→洗澡、刷牙→睡覺。
◆ 可以更改成:
先讓孩子去洗澡、刷牙(做完該做的事情)→看電視、故事書→睡覺。

父母嘗試不要將該做的事情放在最後(或是睡前的卡通、故事時間之後),就可以盡量避免孩子看完電視、唸完故事書之後,反抗或是不願意去睡覺的問題。若孩子在睡前再出現耍賴情況,父母可以用「疑問句」的方式,跟孩子這樣說:

「你想要聽故事是嗎?」當孩子回答要的時候,可以接續問
「那你就要趕快去刷牙、睡覺囉!這樣明天就可以再在聽故事囉。」

講完之後,若孩子再繼續盧「我就是想要繼續聽嘛!」,這時父母「不要坐以待斃」,同樣的,要「溫和但堅定」地維持規範。成人可以在當下用語言說出孩子的感受來抒發他情緒,例如:「好,我知道你很想要繼續聽,媽媽抱抱,我們先把書放好,去刷牙吧~」,帶著孩子去做我們應該要做的事情,久而久之,相信孩子就能夠培養出「當下應該做甚麼事情」的觀念。


情境二、爸爸或媽媽沒陪睡就崩潰?

對於這個問題,家長可以檢視以下3點:

1. 孩子是否從小有被培養獨立?還是沒有?

不獨立會造成依賴、缺乏自我價值感,建議多讓孩子在家裡練習照顧自己(例如自己穿衣、吃飯)、與照顧環境(幫忙做家事)。

2. 孩子是否有自信?還是沒自信?

沒自信孩子會讓孩子變得畏縮、懦弱,建議每天晚上與孩子進行「睡前三件事」,多給予孩子即時、具體、誠懇的鼓勵。

3. 孩子是否有安全感?還是缺乏安全感?

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常會心慌、害怕,建議每天有「特殊時間」與孩子獨處、連結彼此內心,多給予孩子正向語言,減少負向語言。

如果已經具備安全感與信任感,而且又獨立,那家長可以放心,孩子不願意只是純粹的「不習慣」。我建議各位父母可以用漸進的方式進行,譬如:「先不牽手」、 然後到「離遠一點睡」,到最後 「不陪睡」。

而這個中的拿捏與做法,家長心中有譜就好了,不需要跟孩子討論或告知,以免造成孩子壓力,在這過程中產生更多不必要的情緒。

孩子只是在這時期特別需要陪伴,等到這方面被滿足了,就自然會改善。(我的孩子在三歲時也是如此,對媽媽特別依附,尤其在睡覺的時候;但現在(四歲)就好很多了,只要有跟他睡在同一個房間就OK了。

情境三、孩子不敢自己睡,請「接納」孩子的恐懼心理

四歲的孩子會開始發展想像力,但這年紀他們仍分不清楚什麼是真或假,所以會對很多事情產生莫名的恐懼。電影、電視的內容,甚至是聽朋友說的話,都可能會讓他們恐懼。但請家長放心,這是階段性的,到了孩子五歲半左右,這種恐懼通常會有所改善。

在這時間點,家長可以怎麼做呢?我認為:打從心裡接納「他會感到恐懼、感到害怕」,是最重要的。因為您的接納,會讓他感到安心、有安全感,也會讓他在認識情緒、管理情緒上邁進一大步。

在他說出他感到害怕的時候,您可以跟他說:「你感到害怕是嗎?媽媽知道。沒關係的,我陪著你。」這樣的對話,就會給予孩子一股力量,幫助他去面對恐懼。

 

親子天下: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87662